全面的科學體控攻略
-
商品資訊
(1)減脂的底層邏輯與機制
•脂肪的排出方式:大多數人錯誤地認為流汗是燃燒脂肪,但汗水主要排出水和鹽。事實上,脂肪主要透過呼吸排出體外,其中85%的脂肪會轉化為二氧化碳排出,15%轉化為水。
當身體感到飢餓時,會依序消耗血糖、肝醣,最後才分解脂肪來提供能量,且首先消耗的是內臟脂肪,而非皮下脂肪。
•腰部結構與瘦肚子:肚子之所以凸出,是因內臟脂肪和皮下脂肪堆積。腰部最內層是腹橫肌(天然腰帶,保護內臟並收緊腰部),往外是腹直肌(馬甲線),最外層是皮下脂肪。
瘦肚子的三個步驟是:減脂以減少內臟和皮下脂肪、活化腹橫肌使其更有力收緊腰部、鍛鍊腹肌使其線條顯現。•腹肌線條的影響因素:即使體脂率低,看不見腹肌線條的原因主要有兩點:
一是基因差異,身體各部位的脂肪分解受體分佈不同,導致某些部位脂肪(如腹部)較難減掉。解決方法是持續熱量赤字,當其他部位脂肪減少後,頑固脂肪最終也會被燃燒。
二是腹肌體積太小,即使體脂稍高,若腹肌體積夠大,輪廓依然會明顯。解決方法是增加腹肌訓練強度和頻率,並進行漸進超負荷訓練。(2)飲食策略
飲食是減肥的基礎,尤其在製造熱量缺口和提供身體所需營養方面至關重要。
•熱量攝入:
減脂期:必須製造熱量缺口。
增肌期:為了最大化增肌同時減少脂肪增加,建議採取「乾淨增肌」(clean bulk),即熱量攝入略高於維持熱量(約10%到15%),或增加約4%到8%的卡路里盈餘。自然健身者增肌期體脂率仍可能上升。
停訓期:應攝入足夠的熱量來維持體重,熱量赤字會加速肌肉分解,熱量盈餘則會增加脂肪。
•蛋白質攝入:
蛋白質是肌肉組織的原材料,攝入不足會限制肌肉生長。
每日總攝入量:研究顯示,每天每公斤體重至少需要1.5克蛋白質才能最大化支持肌肉增長。
餐次分配:建議每天約三到五餐,每餐都包含固體蛋白質。
年齡增長:年齡增長後,為了達到與年輕時相同的肌肉合成效果,需要攝入更多蛋白質,理想情況下每餐攝入約40到50克。
睡前攝入:睡前攝入蛋白質(30-40克)有助於維持夜間蛋白質合成,減少肌肉分解。
運動後:運動後吃一顆水煮蛋可以激活脂肪氧化酶。運動後1到2小時內攝入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,有助於促進肌肉合成和恢復。
•碳水化合物與脂肪:
碳水化合物:碳水化合物對力量訓練表現同樣重要。建議將碳水化合物攝入放在運動後,這被稱為「碳水後製」,因為訓練前體內通常已有足夠的肝醣儲備應付訓練。運動後攝入碳水化合物可以幫助身體從分解代謝轉入合成代謝。
脂肪:每天每公斤體重至少攝入0.5克脂肪。膽固醇攝入量與肌肉生長呈線性關係,高膽固醇攝入組的肌肉蛋白質合成率顯著更高,來自於健康脂肪。
•食物選擇與避免:
應避免:反式脂肪酸(零食、奶茶、甜品)、糖油化合物(薯片、薯條、油條)、果糖(高糖分水果、果汁、糖水)。酒精對增肌和減脂沒有好處,尤其在鍛鍊後,會抑制蛋白質合成,並讓肝臟優先處理酒精熱量而非分解脂肪。
建議攝入:黑豆、全穀物、牛油果(酪梨)中富含花青素和膳食纖維,有助於燃燒腹部脂肪。將平時喝的咖啡、奶茶換成茶,因為茶葉中的茶多酚可提高脂肪燃燒效率。
脂肪休息期概念:某來源提出,早上7點到9點是脂肪休息期,可吃蛋白質、碳水、脂肪、膳食纖維。下午4點到7點也是脂肪休息期,應多吃高蛋白食物和綠葉蔬菜。上午11點到下午3點是脂肪燃燒期,應多喝水提高代謝。晚上9點到第二天凌晨6點是脂肪儲存期,應避免進食。
(3)運動訓練策略
結合有氧和無氧運動是科學的減肥方式。
•有氧運動與無氧運動的結合:
兩種類型的運動都對減重至關重要。
無氧運動(如重訓、舉重)主要消耗醣類,但能增加肌肉量,而身體製造肌肉會消耗大量熱量。它增加的是爆發性的白色肌肉,即「肌力訓練」。
有氧運動(如騎單車、慢跑)在持續30分鐘後開始消耗脂肪。它增加的是耐久性的紅色肌肉。
首推HIIT高強度間歇訓練,認為它在減重運動中具高CP值。
優先選擇力量訓練:力量訓練可以增加肝醣儲備,讓你之後吃同樣的碳水化合物不容易長胖。
避免過多有氧:過多的有氧運動會降低肌肉增長效率(研究顯示可達39%),因為它會降低對肌肉生長關鍵的mTOR活性,並提高分解代謝酶的活性。建議力量訓練和有氧運動分開進行,最好隔天。
•高強度間歇訓練 (HIIT):
定義:HIIT是短時間、高強度(最大心率80%以上)的運動,並在訓練與休息之間交替。
優點:具有「後燃效應」(EPOC),訓練後數分鐘到數小時內持續燃燒卡路里,提高新陳代謝。能增加心肺能力、提高代謝能力、提升肌肉量(增加粒線體密度、GLUT4蛋白,改善腎上腺素、睪固酮等荷爾蒙分泌)。還能提高胰島素敏感度,降低空腹血糖,改善血壓。
注意事項:屬於高強度運動,需有心肺基礎,不適合高風險群(心臟、代謝、肺部疾病等)。需要足夠熱身。建議每週進行2-3次,每次間隔48小時,讓身體充分休息和補充營養。每次HIIT訓練建議在30分鐘內完成。
•力量訓練原則:
機械張力為王:這是增肌最核心的原則,肌肉在負荷下伸展和收縮時感受到的力量,張力越大,肌肉生長越快。
接近力竭:每次訓練的每組動作都應做到接近力竭的程度(大約保留1到3次的重複次數)。完全力竭不一定更好,反而可能影響恢復。
漸進超負荷:持續挑戰肌肉,隨時間推移增加重量、次數或組數。這是最有效的方式。
訓練量:每個肌肉群每週大約10到20組是促進肌肉生長的合理指南。
訓練頻率:多項研究表明,每週對每個肌肉群訓練兩到三次比只訓練一次效率更高,更能維持蛋白質合成高峰。
次數範圍 (RM):
研究顯示4次、8次和12次RM對增肌效果差異不大。
若要最大化增肌和增力效率,建議多採用8-12RM為主的重量訓練。
對於自然健身者,推薦使用6到8RM的次數範圍訓練。
一般而言,5到30次之間的任何訓練都可以誘導肌肉生長。
•組間休息:
長時間休息有利於增肌和增力。在複合練習中,組間休息三分鐘是一個很好的優勢。
建議組間休息時間最好控制在1到3分鐘。
多關節複合動作(胸、腿)在2到3分鐘的較長休息時間內效果更好。
小肌群孤立動作(二頭、三頭、肩)在90秒以內的短間歇可能更理想。
目標是休息到有能力做下一組,肌肉不再酸痛,心跳平緩。
自然健身應避免過早讓肌肉「充血感」,因為這會因代謝廢物堆積而抑制力量,影響後續組的發揮。
•動作節奏與技巧:
拉伸性肥大:某些肌肉在拉伸狀態下難度最大時,增長更快。在訓練中確保至少有一個動作能在拉伸中給予最大刺激。
動作控制:減輕10%-20%的重量,以確保動作標準、做到位,甚至在底端增加半秒停頓。目標是盡可能刺激肌肉,而非舉最大重量。
離心階段:離心時間最好控制在2到4秒之間,緩慢下放以充分感受肌肉發力,這比快速自由落體更有效。
完整活動範圍:在訓練時應盡量增加動作形成,但若關節靈活性不足,不應勉強堆重量,以免受傷。
避免作弊:盡量避免藉助非目標肌群的力量。
多關節複合動作:應盡量使用,雖然不能單獨針對某塊肌肉,但可以使用更大重量,身體承受重量越大,釋放的生長激素越多。
•疲勞與恢復:
肌肉增長發生在休息和恢復時,而非訓練時。
避免過度訓練:過度訓練綜合症會導致失眠、食慾不振、記憶力下降等。
減載週:連續高強度訓練8到12週後,應安排一個減載週(輕量訓練)來消除身體疲勞。
肌肉記憶:即使停訓導致肌肉量流失,一旦恢復正常訓練,肌肉和力量會迅速恢復。
(4)生活習慣
•堅持:無論任何訓練或飲食計畫,其週期都以月或年為單位,如果不能持之以恆,就不可能看到成果。增肌是一個長期投資,需要保持耐心。
•睡眠:極為重要,人體在夜間睡眠時分泌多種有利於肌肉修復和生長的激素,並進行蛋白質合成。睡眠不足會導致睪酮下降、生長激素受損、恢復效率降低,並增加蛋白質分解和脂肪儲存。建議成年人每晚睡7到9小時,高強度訓練者8到9小時更理想。為了良好睡眠,建議遮光、隔音並保持理想室溫。
•壓力管理:長期的壓力和睡眠不足會干擾訓練和營養實踐,導致腹部脂肪堆積。
總結來說,一個有效的科學體控攻略需要堅持不懈,並專注於力量訓練來刺激肌肉增長(透過最大化機械張力,並訓練到接近力竭),輔以適量的有氧運動(如HIIT),並合理控制飲食(製造熱量缺口,攝入足夠蛋白質和健康脂肪),同時確保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壓力管理。
-
商品Q&A